close

 

知道「軌道」這部電影,是因為中山地下書街一家販售DVD商店牆面上張貼的海報。它之所以吸引我的注意,除了海報設計外,就是上面的文字簡介-

  picx_frjp2981014923.jpg   

「爸爸去世的那年夏天,我們全家第一次回到爸爸的故鄉-台灣。在那裏,有著我所不知道的日本…」簡短的文案有如一股電流,瞬間啟動我的記憶線路。之後幾次經過那裡,海報上的文字依舊牽動我心。

 

「軌道」是改編自芥川龍之介 (1914-1927年)的短篇小說「軌道礦車(トロッコ)」。故事敘述八歲的矢野敦和六歲的凱是住在東京的兩兄弟,他們的父親是台灣人,母親夕美子是日本人,兩兄弟在毫無文化摩擦的環境下成長。直到父親突然罹病去世,極度哀傷中,想起父親生前常掛在嘴邊的話:「有機會我們一起回去台灣看看爸爸的故鄉。」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夕美子決定帶著丈夫的遺骨及兩個孩子回台灣安葬,並與台灣的親人共度了一個難忘的夏天…。 

「軌道」是部帶有濃厚少年啟蒙意涵的電影,主題包括尋根、台日歷史情結及台日兩家人因親情的繫絆與連結而重獲新生的力量。演員陣容除日籍演員外,還包括台灣資深演員洪流、梅芳、萬芳等。「軌道」的氛圍讓我想起父親及童年的記憶。 

我的父母是接受日本教育,自小我是在充滿濃濃日本味的家庭長大。小時候,每當我們幾個兄弟姊妹上床睡覺後,父親總是會在點著小夜燈的昏暗客廳聽著一張又一張的日本演歌唱片,在我睡不著時,日本演歌跟本是個噪音,想不透父親為什麼會喜歡這種帶著濃厚鼻音且裝腔作勢的日本歌曲。其次是,父親跟母親講話時經常夾雜日文,這個時候我都會想他們是不是不想讓我知道甚麼事才會這樣,而感到心裡不舒服;父母的講話方式甚至影響我日後的一些用語習慣,例如從小我都說麵包是「胖」、衣櫃是「趟絲」、摩托車是「歐兜邁」、拖鞋是「蘇哩吧」……,直到長大後,才知道原來那都是日本語,不是台灣話。還有,當父親買了屬於我們家的第一個房子後,也不忘在家中設計一間日本和室。諸如此類的哈日懷舊舉動,在父親、母親的日常生活行為上不勝枚舉,對於國小階段在學校不能說台語的那個年代的我來說,崇尚東洋文化無異是不愛自己的國家。 

片中有場戲是敘述年輕時曾是日本兵的台灣阿公,年老後對日本政府提出賠償要求,卻遭無情拒絕而憤恨難平。並提起年輕時為取得日本身分甚至取了日本名字,最後卻被日本遺棄,身分認同的遺憾,直到大兒子赴日求學並娶了日本妻子後總算獲得撫平。

picx_frjp2981014928.jpg     

父親雖然沒當過日本兵,但從父親當年的哈日動作,不難猜出父親對兒時的日本記憶一定是相當濃烈。懷舊是父親記憶的絲線,父親藉由懷舊回到封存在深層意識中的年少歲月,進而再度活出更豐富的過去。這樣的體會是在我行入中年,人生經歷冷熱寒暑的心境歷練之後才慢慢咀嚼出來。如今的我就像當年的父親,也愛上聽日本演歌、看日劇及閱讀日本文學。或許我也是在尋找幼時的足跡! 

生命中有許多無意識的迷宮,有時往往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與靈魂的覺醒,才能重新恢復記憶的圖像。觀看「軌道」這部電影時,我的腦海裡浮現的都是父親當年熱愛日本文化的情景,沒能在父親還健在時帶他去日本遊歷,是我永遠抹滅不了的淡淡遺憾。但是我相信,即便父親一生都沒去過日本,懷舊的微光,一樣照亮父親的心靈!


圖片來源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_frjp29810149_next.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蔓 的頭像
    蘇蔓

    這些事與那些事

    蘇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