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電影《美術館時光》故事雖然簡單,卻內涵四溢,如果再更精確形容,就是「簡單就是不簡單」。
《美術館時光》敘述住在蒙特婁的女主角,跟朋友借支旅費,隻身前往維也納探視病危的表妹,因為不曉得此趟探病之旅要待多久,加上人生地不熟,又阮囊羞澀,女主角大部分時間都在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看展閒晃,因此認識在美術館擔任警衛的男主角。警衛為女主角導覽了美術館,還導覽了整座城市,在導覽的過程,兩人有許多看似尋常,卻深入內裡的對話。
奧地利電影《美術館時光》故事雖然簡單,卻內涵四溢,如果再更精確形容,就是「簡單就是不簡單」。
《美術館時光》敘述住在蒙特婁的女主角,跟朋友借支旅費,隻身前往維也納探視病危的表妹,因為不曉得此趟探病之旅要待多久,加上人生地不熟,又阮囊羞澀,女主角大部分時間都在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看展閒晃,因此認識在美術館擔任警衛的男主角。警衛為女主角導覽了美術館,還導覽了整座城市,在導覽的過程,兩人有許多看似尋常,卻深入內裡的對話。
2011年上映的新版《簡愛》是新銳導演凱瑞傅柯納吉改編自英國女作家夏綠蒂.勃朗特的同名暢銷小說,由麥克法斯賓達、蜜雅娃絲柯思卡分飾男女主角。
1944年,導演羅伯史蒂文生亦曾拍攝過《簡愛》,當時男女主角是由《大國民》一片導演奧森威爾斯與瓊芳登擔綱主演。
有人曾把這兩個版本做了比較,認為前者完全無法與後者相提並論,最多只是重現維多利亞時期的服裝與居家擺設,及道德觀與宗教學。
筆者未看過1944年版,就不予評論。又英國作家湯瑪斯哈代曾說,「多記印象,少談主見」,因此筆者也不打算比較兩個版本,只想針對2011年版的《簡愛》提出「個人印象」與「印象延伸」。
日片《獵戶座的散場電影》劇本是改編自日本小說家淺田次郎收錄在《鐵道員》一書中最後一篇名叫《從獵戶座寄來的邀請函》的短篇小說。
多年前在《鐵道員》閱畢後曾寫了讀後感,並收藏在部落格的<閱讀類>。當時讀後感的第一句話是這麼寫的,「在漫長的閱讀過程,有幾本書是讓筆者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鐵道員》是其中之一。」第三段則是這麼寫,「在八篇短篇中,筆者尤愛<鐵道員>、<情書>、<在角筈>、<從獵戶座寄來的邀請函>這四篇。」
事隔多年之後,觀賞電影版的<從獵戶座寄來的邀請函>,依然被溫潤的故事撥動心弦,感動良久。
《獵戶座的散場電影》描述一對青梅竹馬的分居夫妻接到一封來自故鄉的信。發信者是故鄉一家即將歇業戲院「獵戶座」的老闆「仙波留吉」與老闆娘「阿豐」,主旨是邀請這對夫妻回鄉重溫舊夢,觀賞最後一場感恩放映會。劇情從這裡回到過去,帶出戲院老闆與老闆娘為了守護「獵戶座」,發展出一段情深義重、不離不棄的感情。而原本漸行漸遠的分居夫妻也因這趟返鄉之旅,關係獲得修復。
淺田次郎是我很喜歡的日本小說家之一,曾拜讀過他的多部作品,如《穿越時空‧地下鐵》、《椿山課長之七日間》等(這些作品亦都被改編成電影,部部真摯感人,牽動人心),都是以魔 幻寫實、穿越陰陽兩界的敘事體,陳述生命的美麗與哀愁。而寓意深遠的故事,每每能帶領讀者回到許多被遺忘的時光!
通過《獵戶座的散場電影》的廊道,浮現在我眼前的是因時代變遷,目前已不存在的多家台北老戲院,如當年位在寧夏路的國聲戲院、位在太原路的遠東戲院、位在金山南路的寶宮戲院、位在漢中街的萬國戲院、位在士林文林路的立峰戲院及中正路的光華戲院等等。不曉得這些老戲院的背後是否也曾有過不為人知的故事?決定歇業時是否也曾邀請有特殊友好關係的親朋摯友欣賞最後一部電影?這些戲院負責人的後代如今又從事哪個行業?是否仍從事與電影相關的行業…?可惜種種的疑問如今都已無從問起。
《獵戶座的散場電影》也讓我想起洪光達、馬兆駿作曲,賴西安作詞,木吉他合唱團主唱的「散場電影」,「…今晚的約見你已體會 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在人潮中不必說些什麼 因為我們再也聽不見 我們在聲浪之中淹沒 在聲浪中淹沒 … 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 這是不見傷感的分手…」
有一種記憶叫做鄉愁,忘不掉也丟不掉。「獵戶座」是「留吉」避不開的鄉愁,老台北、老戲院、老歌曲則是我甩不掉的鄉愁!
英國才子作家、哲學家「艾倫.狄波頓」的作品主題遍及各個領域,包括工作、藝術、旅行、建築、生死…等,皆能提出獨到的動人智慧。曾有書評人這麼說:「這種奇才作家,恐怕連掃帚的傳記都寫得出來,而且掃帚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這就是艾倫.狄波頓,也是我喜愛的一位歐美作家!
閱讀艾倫.狄波頓的《無聊的魅力》,感想正如書中第113頁艾倫評論英國另一位女性主義作家「吳爾芙」的日記時的一段文字,「別人寫的書常帶有一種矛盾的現象,就是我們從中對自己的人生所獲得的了解,經常比我們獨自獲致的了解還多。別人筆下的文字能夠讓我們更鮮明體會到自己是什麼人,以及我們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我完全認同艾倫.狄波頓的看法,因為「偉大著作的價值不僅限於描寫我們人生中相似的情感與人物;還包括能夠以遠遠超出本身能力之外的鋒利筆觸精闢呈現出這些人事物的特質,提出令我們深感認同,而自己卻提不出的見解。」(見114頁)
艾倫.狄波頓在書中分析霍普畫作的特色是,「他在畫裡,向我們呈現的雖然都是不會久待而且缺乏歸屬感的場所,但我們接觸了這些作品之後,卻會覺得自己彷彿被帶回了內心某個重要的地方,某個恬靜而哀傷、嚴肅而真切的地方:他的作品可以幫助我們記起自己。」(見20頁)
王爾德曾說美國印象派畫家惠斯勒讓人看到倫敦的霧,狄波頓說霍普讓我們看見現代社會充滿疏離感的場域,那麼狄波頓就是讓我們看到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細膩縫隙!
透過本書多位文學家、藝術家的蒸餾,原來無用時光的最大價值是,它讓我們得以接觸在繁華世界、喧鬧人群中,可能不會浮現的思緒與記憶!
蘿蔔糕不論是用蒸的還是用煎的,家裡長久以來的食用,都習慣搭配加了蒜粒的醬油膏,食材素樸,卻豐簡得宜。
但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即便吃法相同,香氣卻不如以往。推敲許久,發現問題就出在大蒜原本恣肆誘人的風味不復往日香濃。
記得媽媽以前炒麵或是炒米粉時,只要放進幾粒蒜,即便沒有太多的配料,立即噴香撲鼻,令人垂涎。但是現在不論放了多少蒜,吃到嘴裡就是淡而無味,彷彿蒜已不再是蒜,而是某種以蒜的形式存在的虛假體。
這種情形讓我連想到臉書 。
真正的我是必須不論在與什麼人相處、互動的情形下,都能保有穩定的自我。但在臉書,若發表獨創性的見解很可能會得罪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導致大多數人不敢提出自己真正的主張,於是人們經常陷入一種虛假、不實的狀態,常會不由自主依據社群的喜好來定位、形塑、調整自己的行為,而表現出一種不真正屬於自己的性格,以回應社群的需求,最後造成的後果是,絕大多數人在乎的不是自己是什麼人,而是獲得幾個讚及在網友眼中是什麼樣的人。
臉書,癱瘓了我們真正的自己;正如現今的蒜,崩壞了我記憶中的大蒜氣息!
知道宮澤賢治這個人,是許多年前在一齣由藤木直人與菅野美穗主演的日劇《讓愛看得見》中,飾演罹患眼疾,不久即將失明的攝影師藤木質人,告訴飾演醫師的菅野美穗,他是如何隻身到東京闖天下。當時藤木質人就朗誦了宮澤賢治的《不畏雨》,這首詩也是日本發生311地震後,演員渡邊謙為撫慰岩手縣居民,而朗讀的一首詩!
當時因為這齣日劇,特地到書店找了宮澤賢治的書,《銀河鐵道之夜》就是在那樣的機緣下進到家裡的書櫃。
之後又閱讀蕭語謙翻譯兼導讀的《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聽的故事-宮澤賢治》,再次被宮澤賢治一生的所言、所行、所寫所感動。
這本書共導讀了宮澤賢治12篇作品,當中最觸動我心的是「銀杏的果實」,故事敘述數千顆金黃色銀杏小果實即將踏上旅程遠行,銀杏母親因為悲傷,扇形的金黃色頭髮竟一夜之間全數掉落。篇幅不是很長的故事,載滿母親對子女滿滿的愛。宮澤賢治藉著這則故事,溫柔傳達你我雖然不相識,但我們都是宇宙的子女,我們都是那啟程遠行的成熟小果實,而銀杏母親就是萬物的本源。
其他11則短篇,在宮澤賢治筆下,故事質樸,心象豐富(宮澤賢治強調自己的作品都是心象速寫),就像他在《不畏雨》這首詩中的最後幾個字,「大家說我像個傻子 我不需要他人稱讚 也不因此而苦 我就是想當這樣的人」。因為醇厚、無爭的個性,宮澤賢治生前並未受到注目,投的稿件一篇也未被採用,自費出版的書籍更是乏人問津,唯一賣出的一本,還是父親偷偷去買的。但有些人注定就是會留下什麼,成為後人精神的寄託。宮澤賢治就是這樣的人,他留下的言行與詩章,讓他成為日本家喻戶曉、世界知名的作家!
本書導讀蕭語謙之所以興起譯介宮澤賢治作品的動機,源於這些童話色彩濃厚的故事,曾伴隨她與三名幼齡子女度過一段純真的歲月。這也讓我想起小時候,每晚臨睡前,姊姊都會講故事給我聽。歲月荏苒,寒來暑往,姊姊說故事的往事也早已陸沉在遙遠的時光,只能追憶,無法重現!
而神隱在這本譯書背後的是,蕭語謙為傳達心中的感動,也是自費出版這本書,這份心意又讓這本書涵潤著感動的能量!
開始看重松清的作品緣自2014年3月3日緯來日本台的一齣日劇-《父子情深》(小說名《鳶》)。雖然覺得飾演父親角色的內野聖陽在該劇中的詮釋方式太著痕跡,但是劇情與主題曲卻引起我的共鳴。之後每到圖書館,都會刻意尋找重松清的作品,至今已拜讀過的有《清子》、《流星,時光休旅車》、《十字架》等,本本都是透過描述家人間的情感與互動,碰撞出彼此深埋在內心深處難以啟齒的愛與恨、嗔與癡,從而沖刷出讀者與故事角色對人生無常、對世事變幻莫測的內省與救贖。
以《十字架》這本小說來說,這是一本描述校園霸凌、人際疏離的小說。嚴肅的主題雖然讓人讀來心情沈重,卻又讓人無法迴避,因為小說點出絕大多數人「事不關己,見死不救」的冷漠心態,也讓我想起中學時代發生在班上的霸凌事件,一群同學冷眼旁觀霸凌小組蠻橫阻擋被霸凌同學進入教室,而導師完全不知情。所幸當時霸凌行為沒再繼續擴大,全班最後都順利畢業。但是多年過去了,現在只要想起這件事,還是有種深深的自責與愧疚。
重松清的小說如實呈現了英國才子愛倫.狄波頓在《無聊的魅力》一書中所言的,「別人寫的書常帶有一種矛盾的現象,就是我們從中對自己的人生所獲得的了解,經常比我們獨自獲致的了解還多。」說重松清是療癒系的小說家一點也不為過!
根據維基百科對「霸凌」開宗明義的定義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
在這樣的定義基礎下,霸凌行為不一定只限於發生在校園,只要是人所在之處所發生的不對等行為都算是,例如前年發生在軍中的洪仲秋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還有這兩天發生的180公分高男大生因告白不成殺害150公分高學妹的社會事件,甚至目前的一種長時間資方對勞方持續的惡意低薪攻擊都算是。目前緯來日本台正在播出的日劇《女警地獄耳》,劇中就出現一個新的名詞,叫「職權騷擾」,其實就是一種相當於校園霸凌的職場霸凌(薪資霸凌是當中的一種表現)。
《十字架》除了對霸凌者提出譴責、對被霸凌者表達悲憫外,關於見死不救旁觀者的罪咎(《犯了戒》第228頁,「罪咎-就是人」),重松清更在書中藉由一名在雜誌社擔任記者工作的角色「田原」,說了這麼一段話:「這種什麼也沒做的罪行,在法律上是無法可管的。」重松清的心痛與無奈,在德籍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的多本著作裡也一再呼應,而這種無力正如本書中第35頁的這段文字,「這就像明明每個人都知道綠燈代表前進、紅燈代表停止,但因為不遵守交通號誌而發生的車禍還是永遠不會消失一樣。」所以,罪行一再發生!
闡述罪咎與懺悔的題材與作品,除了出現在重松清的作品,也經常出現在日本的電影、戲劇與小說中,如《冰點》、《惡人》、《使者》《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愛與寬恕》…等等,都或多或少涉及這個課題,這是否跟日本人點燃二戰戰火,戰敗後,日本學術界曾一度對發動戰爭展開反省有關(在一些戲劇中常可看到)。也就是說,日本人從戰爭時的全民玉碎演變成戰敗後的全民懺悔,因此,日本人特愛這類罪與罰的主題!
電影《黃金時代》是描述民國時期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傳記電影。全片長約3小時。本片的特點是,飾演蕭紅的湯唯在電影一開始即以自我介紹的方式破題,介紹自己的生年、卒月,片中多位角色也不時以訪談的形式面對攝影機陳述故事背景和人物命運,全片彷彿紀錄片,但又不是紀錄片,或許可以說是帶有濃烈「混搭風」的許氏(導演許鞍華)電影。
片長時間及獨特的敘事風格,照理說看完電影應該會感觸良多,但走出戲院時腦中唯一還記得的一句對白是,蕭紅於病榻前對駱賓基說的一句話,「我不曉得我的作品以後是否還會有人看,但關於我的緋聞以後肯定會流傳」(這並非精準對白,但大意如此)。這句對白既經典又諷刺,因為它不偏不倚點出絕大多數人的人性,包括我在內。
話說蕭紅流傳最廣的《呼蘭河傳》在我大學時期即已拜讀過,內容是蕭紅依據對家鄉的懷念與童年回憶所創作的一部小說。但說來慚愧,現在我對這本小說的印象一片模糊。更糟的是,這本小說在搬家時還把它賣給了二手書店。看來要重溫這本小說,不是要重新購買就是得到圖書館借閱。
另外,推敲看完電影後感受不夠強烈的原因是,對白不夠經典、湯唯與馮紹峰(飾演蕭軍,蕭紅感情世界很重要的一位過客)的演技也只是平平,湯唯沒演出蕭紅脆弱、敏感的特質,馮紹峰也沒表現出蕭軍東北男人特有的暴烈個性,自然減弱蕭紅與蕭軍間的感情張力與分手後的衝擊力道。
比起另一部電影《一代宗師》,梁朝偉與章子怡的表現絕對技高一籌,全片也出現許多經典對白,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例如,「最難越過的,原來是生活」、「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我心裡有過你,可我也只能到喜歡為止」、「都說人生無悔,那是賭氣的話,如果真無悔,該有多無趣啊」、「我選擇留在我的歲月裡」…。
一部成功的電影,絕對少不了讓人咀嚼再三的雋永對白,特別是《黃金時代》這樣一部傷痕電影更該如此,不是嗎?
就在帶著略有所失的心情走進戲院附近一家賣台式小吃,裝潢卻揉雜日式風格的麵店吃晚餐,當時店內正播放著日本已故歌手兼作詞、作曲家「尾崎豊」的《十七歳の地図》及平井堅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感覺中缺了什麼的心情才沸騰了起來!
《犯了戒》描述故事主人翁「瑟巴」因父母感情疏離,父親最後舉槍自殺,母親再嫁,自小在寄宿學校成長,因為孤獨,借助攝影為自己創造一個溫暖但已逝的世界,而成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可是內在始終有著受傷的自尊心,日後甚至涉及一樁沒有屍體的謀殺案,經驗老道的辯護律師抽絲剝繭試圖找出事實的真相!
本書作者費迪南‧馮‧席拉赫曾說,他所為之的辯護從來都不是罪行本身,而是人與人性,因為所有的罪行都是出於人性所犯下,而審判卻可以抽離活生生的施為者。法庭審判度量罪行,但不赦免,人的良心從上帝手中取回,就得永遠自己背負。
他在書末以這段話做ending,「我們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重要的,而且終究會有某種意義;我們相信,我們會很安全,愛情很可靠,相信社會和我們所住的地方皆然;我們這麼相信,因為也只能如此。但有時候我們停在原地,時間出現了裂痕,在這一刻我們才了解:我們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鏡像。然後事物漸漸回歸其本來的面目…我們將以過去一直存在的方式,以及未來依然持續下去的方式,繼續前進。」
閱讀席拉赫的作品,總是會看到人性最黑暗、最邪惡,卻也是最無力、最真實的一面,然後自其中找到生命繼續前進的方式,如此一來,生命就會變得容易許多(對照席拉赫本身,祖父曾是希特勒青年團的領袖,參與屠殺猶太人行動。席拉赫選擇從事刑事辯護的律師工作,與各種罪犯打交道,正義成為他生命裂痕的修復與救贖之道,不至於被壓跨)。
殘酷的慈悲,是席拉赫作品一貫的語言!
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一名年輕男子疑似霸佔火車的博愛座,與一名老伯伯吵起來,年輕男子還把飲料中的珍珠粉圓丟向老先生,引起網友公憤。
如圖是搭捷運經常看到的坐相~只要我有位子坐,管你好不好站!
當你有位子坐時,請留個空間給站在你面前沒位子坐的人,這是公德心,也是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