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與一位哲學系教授過去曾有一面之緣,近日在一次聚會中又見面。恰巧其他與會朋友因事耽擱必須晚到,在等待的時間筆者與這位教授就閒聊了起來。
教授:「是否相信有緣份這件事?」
筆者:「相信。」
教授:「是否就像《了凡四訓》中所說的宿命論?」
筆者:「《了凡四訓》不是宿命論,了凡最後還是改變了命運!」
教授:「有一次因某事困惑,原本想找你聊聊,但電話沒打通,你有換手機嗎?…那件事後來因為一轉念,就通了。」
筆者:「我沒換手機,大概是剛好關機吧。」
筆者有個習慣,就是對方若沒主動說,就不會主動問,以免造成對方尷尬。這次也一樣,教授只提曾打過電話,沒說明當時是因何事來電,筆者也就不多問。
教授:「有一次在某家餐廳有人在占卜,原本想過去試看看,剛好無意中聽到占卜師的解牌說明,恰巧就是當時我心中的疑問,結果連問都不必問。」
筆者:「是啊,有時有些事情就是這麼神奇,祂會透過各種方式巧妙回答你的問題,我也有過同樣的經驗。但前提是,當事者必須是個非常敏銳的人,才能接受到這樣的訊息。我倒是很好奇一件事,哲學是很個人的思維與領悟,課堂上要怎麼教?」
……
在其他朋友出現前,筆者與大學教授之間的對話大概就是這樣,很家常、很平淡、很生活,一片平和與無爭。短短的對話雖然沒有火花四射,但愈是沒刻意安排,就愈能顯出自然、真實的一面:只要是人,就有困惑,就算貴為哲學系教授,一樣有想不通的時候,當然也包括筆者在內,儘管不自量力,偶而野人獻曝,為人算命解惑,也不是就此人生暢行無阻。
筆者過去因為工作的關係,曾採訪過胡因夢老師,有一次問了這麼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的靈修,相信對生命已達到滿足的境界!」胡因夢老師的回答是:「人生只能追求了解,不能追求滿足。」
的確,不管是哲學或是命理,都很難給予「滿足」,最多只是提供「了解」的功能,有時甚至連了解的功能都很抽象、很虛幻,必須經驗其中,才能悟出了解的真義。
有位朋友跟筆者說,曾有命理師告訴他,某年到某年是他人生的低潮期,要做好心理準備。朋友說當時聽到這番話,心裡很慌亂,也很恐懼,不曉得要如何準備起。如今已過了那段低潮期,回首來時路,的確是不好受,但也沒想像中的可怕。現在若有命理師告訴他未來會多好多好,也不會抱太大的期待,因為可能只是還不錯,但並沒那麼好。
在沒成為具體事實前,哲學或是命理談的都是一種心靈狀態。心靈狀態因為無法量化,所以想像空間很大,也很模糊,有時不過「是芥末日」,嗆一點而已,沒什麼大不了,我們卻想成「世界末日」,自己嚇壞自己!
有一則幽默寓言:
弟子:「師父,請傳授我解脫之道。」
師父:「有人綁住你嗎?」
弟子:「沒人綁住弟子。」
師父:「既然如此,你要解脫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就如同寓言中的弟子,到處尋求解脫之道。其實解脫之道不在哲學,不在命理,也不在宗教,它們最多只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真正的解脫之道是「了解」,當了解沒人綁住我們,就解脫了!